波粒二象性与太极
上古三皇文化公众号替代号
敬请关注!
“波粒二象性”与“太极”
谈了太极的本义,普遍难以理解。普通人以为很“玄”,近代量子力学也很“玄”,能够对高深抽象的量子力学有认知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所以有“太极”思维的人必然也是少数。
文人们“束于教”的惯性思维,多以为3000年前的“故纸堆”怎么能和现代最高科技理论相媲美?虽庄子言“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然半桶水文人的嚣张之势日益,会将国人引入歧途,须拿砖头好好拍一拍。
现代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波粒二象性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和粒子的特质。
人为分割的经典“粒子”与“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范围内的物理行为的能力。爱因斯坦是这样描述这一现象:“好像有时我们必须用一套理论,有时候又必须用另一套理论来描述(这些粒子的行为),有时候又必须两者都用。我们遇到了一类新的困难,这种困难迫使我们要借助两种互相矛盾的的观点来描述现实,两种观点单独是无法完全解释光的现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
双缝实验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德布罗意提出的“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质子、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他把光子的动量与波长的关系式 p=h/λ 推广到一切微观粒子上,指出:具有质量m 和速度v 的运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的波长等于普朗克恒量 h 跟粒子动量 mv 的比,即 λ= h/(mv)。这个关系式后来就叫做德布罗意公式。
2015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成功拍摄出光同时表现波粒二象性的照片。
现代物理学将物质分解为原子分子,继续分解为粒子,发现粒子具有波粒的二象性,即粒子既有有形粒子的特征,同时也有无形波的特征。这种思维范式与东方古老的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老的太极
常人对事物有形的特性容易理解,但对于事物无形的特性就难以认识,普通人有具象思维能力,但严重缺失抽象思维的能力。波的概念就是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无法用牛顿经典力学的概念描述和定义,只能用抽象的数学概念来定义。《老子》:“玄之又玄”,即抽象再抽象,《老子》:“圣人事无事”,是抽象的无形之事,当代的数学理论家(圣人)从事的是抽象的无形之事,圣人与大人、君子和小人的差异就在于此。
圣人具有超乎常人的强大抽象思维能力,自韩非解老始,到后来的河上公和王弼解老,和今天各色解老者,由于其抽象思维层级不够,读不懂《老子》很正常。戴了几十顶博士帽的现代文人胡适,认为《老子》是“故纸堆”,说明其抽象思维能力极低,或许有些背书的本事,但还不如辜鸿铭这个辫子学者。
上古圣人以“白黑”的原始抽象概念,来定义“无有”(01)、“动静”、“阳阴”。太极图,是事物从无极的浑沌态逐步清晰有序化后的始分离的状态,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并缠绕在一起还未分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用文字阐述太极图是一堆文字描述,常人不易懂,用一张“图”可以形象展现黑白的始分离状态。
量子力学中的“粒子”,既有“波”(白)的无形概念,同时具有“粒子”的有形概念,二者是粒子的两个不同特性的呈现,用数学公式,波的波长等于普朗克恒量 h 跟粒子动量 mv 的比, λ= h/(mv),动量mv代表粒子的“动静”特性,静态v=0,λ为无限大,几乎没有波的特性,mv动量越大,波长越短,波的特性越明显。《老子》讲“知白守黑为天下式”,“白黑”为太极的二要素,“天下式”是指二者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佛学《金刚经》有句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义是“彻悟一切宇宙奥妙,圆融圆通无滞无碍之觉”,佛教高僧们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翻译已不确切,“正”缺乏圆融圆通,缺乏浑沌,刚而不柔,热而不凉,走了极端。浑沌之理,空即色,色即空;上即下,下即上;得即失,失即得;死即生,生即死;正即邪,邪即正。佛学“圆融圆通无滞无碍之觉”原是太极之理,一旦分割为“正等正觉”,必有“邪等邪觉”,有了分别心,则心无清静,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把原始“太极”概念,用梵文定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被后来高僧们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失去了原有的混沌态,离“太极”的本意越来越远了。明白了抽象概念的“太极”,是为觉悟,才能“般若波罗密多”,抵达智慧的彼岸。
梵语“般若波罗密多”,佛学高僧把“般若”译为“大智慧,”把“波罗”译为“彼岸,”把“密”译为“到达,”,把“多”译为“上,”,全句译为:登上彼岸的佛智慧。这个翻译其实不准确,准确的翻译应是:“法自然而到达理想境界的灵觉。”如此,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门是:开启灵觉,随性而动,法自然而行。高僧有分别心的解读,已经割裂了白黑之间的连接,无论如何解释也不通,不如老子“道法自然”一语中的,简单明了。
老子道是人类的元思维
老子又名“柱下史”,本是常年在测日影柱下(中)观测和记录太阳活动规律的天文科技工作者,老子是华夏诸老(柱下史或科学家)的总称,周守藏史李耳仅仅是上古《老子》的传承者。上古氏族部落数十代一直专致于天文测量工作,是知天文地理的大专家,尧时有四岳(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是分管四方部落的长老,是尧时的“老子”。这些部落懂天文地理规律,分向四方发展,应用于农耕的科学实践,造就了华夏5000年灿烂的农耕文明。
上古的天文专家夜观天象(星宿和月象),午时以“中”测日影正四时,年复一年用“盤”刻录下来,而统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生万物的阴阳之气(黑白)是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为抽象的“无”,而且是“恍惚”混沌为一体的,如何得知?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与天文地理有关联,用“中”测日影有二至二分四时之“象”,即四象;用“中”测季风有八方之“勿”,即八风;年复一年重复用“中”测量和记录,越来越精准统一,即“精一”;经历无数次验证,得到的精确统一规律,人们才会“有信”。今人把季风称为“信风”,还保有这个远古的记忆。
这是老子的实践和科学之“道”,《元贞之道》把华夏诸老之“道”定义为元思维,以别于当下的人文学说,今天的人文哲学是添加了各种利益群体意识的“有德之德”,背离了华夏子孙所遵循的“大道”。
这是《老子》严谨的天文科技观,自韩非始,不懂天文地理的文人以自己的臆想解老,把后人都带到人文坑里了。子由无知,把中华天文科技的验证之“中”,捏造出一个人文中位之“中”,左右逢源的墙头草附庸文化,何来“精一”?何来赢得民众的信任?
近300年,西方的二元论主导了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被割裂分立发展,诞生了各种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理论,到了今天,二者背离得越来越远。
屁股决定脑袋的人文学说,产生相互对立排斥的各色人文主义,加剧了社会纷争和矛盾,人类的思想无法达成统一。而基于实践的自然科学理论,则越来越逼近老子的“道法自然”之道,这是人类的元思维。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相对论。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成宇宙学统一场论。1948年11月25日他在写给索洛文的信中说道:“在我的科学工作方面,我总是为同样的数学困难所阻,因此,我还不可能对我的广义相对论场论加以肯定或加以否定。”“我完成不了这项工作了,它将被遗忘,但是将来会被重新发现。”(《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453 页)
拓展阅读:
【物质】在物理实验中,为何会出现“测不准原理”,为何会出现“波粒二象性”?
乌克兰7000年前太极文明之谜?中国24节气竟隐藏着太极图!
为防止失联,请关注以下公众号,知道更多真相
也可以登录网站查看更多真相:www.lingmiaomiao.cn
古国治:现在的教育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 | 我读南怀瑾
《西游记》、《红楼梦》和《封神演义》都是天书,读懂的人寥寥无几!
南怀瑾:我提倡孩子们读经,是为了多出一些大思想家、科学家和政治家
您的转发是最重要的支持!感恩转发!